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医院概况 >>追忆堂

医院概况

追忆堂

追思王忠诚院士

作者:本站编辑
字号: + - 14

追思王忠诚院士
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  焦健生

  岁月能改变山河,但历史将不断证明有一种精神永远不会失落,拼搏忠诚,永攀高峰,将超越时空,成为中华民族永恒的追求。
  时间会冲淡记忆,但人们绝不会忘记21世纪初有这样一位共产党员,他的理想事业、与中国的神经外科紧密联在一起,其事迹使千万人的心灵为之震撼。
  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忠诚,他把自己的一腔热血洒在了祖国的神经外科事业中。
  1994年7月因工作关系我调研究所担任党支部书记(兼办公室主任),这一干就是17年,直到退休。
  第一次见到王忠诚院士给我的印象是,不善言谈,话很少,没有寒暄词,直切主题,给人一种不怒而自威的感觉。
  研究所的领导大都是科学家,所以除支部工作外,大量的是行政管理工作。清楚记得王院长(王院士是天坛医院的老院长所以我习惯称之院长)给我的第一个任务是追债、要房、处理遗留问题。这三件事那一件事做起来都非常棘手。王院长说:工作中遇到什么困难只管来找我,全力支持你。在院长的支持下,很好地完成了这三项任务。
  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改革开发后,1994年国家决定选举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8月,我接到戴院长的指示完成申报王院长的材料,此时,我才真正接触王院长医学事迹。了解了什么是神经外科神经外科的发展史。那时,王院长的事迹非常零散,有手写的,也有机打的,有单篇的,也有几页的,有学术性的,也有宣传方面的。大多是王院长学生写的。由于白天干扰多,就利用晚上时间看这些材料。这些材料深深打动了我,那时,王院长已经是近70岁的老人了,这个岁数的老人,是退休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而他却还奋斗在一线的医疗战线上。每天上手术,每周出门诊,随时接待来自四面八方的会诊,还抽出一定的时间接待媒体采访,不要说已近耄耋之年的老人,就是年轻人都受不了。这些感人的事迹和取得的成绩如果因为我没写好或整理的不系统,就对不起21余万北京市的医务工作者.就是历史的罪人。我认真梳理着这些材料,对陌生的神经外科医学术语方面得到了王院长指导,申报院士的材料从八个学术方面方面进行了归纳。1994年12月王院长被评为改革开放后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
  "企"字无"人"则止。文字的提示和长期医疗实践证明,技术的落后而缺乏后劲,其根本原因是优秀人才匮乏。王院长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他将自己获得的香港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成就"成就奖金100万元港币全部捐给国家用于卫生系统人才培养。他识才、育才、使才,他先后亲手培养研究生86名。在专业立项方面,首先认真听取并尊重个人志趣,同时,也要根据国家的需要,帮助他们选题,极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主观积极性,即有民主,也有集中。比如他的第一个硕士学生李世卓是文革刚结束从大西北考上来的,由于客观因素,他的神经外科基础、临床训练均不足,就帮他选了流行病专业,后成了一名神经流行病专家,获得国家和北京市科技进步奖十余项。曾任卫生部外事司副司长。上世纪80年代初,国际上有了微创新疗法 --神经外科血管内治疗,但在国内还是空白,于是,他动员他的第一个博士学生吴忠学(后任研究所付所长),放弃手术刀,搞起了在国内才刚刚起步且有辐射危害的介入神经外科。吴忠学博士不负老师的期望,经过多年奋斗研究出了7种介入栓塞,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该成果获得1991年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随着医学的发展神经内镜微创技术随蕴而出。这种创伤小,处理颅内深部及死角病灶,提高手术质量,缩短了住院时间,减少医疗了费用的技术,极受广大患者及医生的欢迎。但国内尚未开展此业务。为了很好推广和培训这方面的人才,王忠诚院士将这个任务交给了具有显微神经外科扎实的功底的第一个博士后研究生张亚卓(后任研究所付所长),张亚卓不负老师的众望,至今已应用神经内镜手术病人近3000余例,是国内利用该项技术行手术最多医生,并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三等奖,2008年卫生部特将神经内镜培训基地设在了研究所。目前,举办神经内镜培训学习班30余次,培训医生2000余人次。
  王院长不仅是一名国内外驰名的医学专家,也是一名优秀共产党员。他对自己取得的成绩总是淡然一笑,“所谓个人成就不是与世隔绝的都是建筑在前人成果基础上”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他在《为中国神经外科发展和提高而奋斗》的报告中说:我刚开始当医生的时候,也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工作和生命与新中国神经外科事业有多少联系;但是,后来的情况却不同了,我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党委我以重任,教育我进步,帮助我提高,明确我人生的目的,建立共产主义世界观,把建设新中国神经外科的重担放在我肩上,使我才有今天的成就。王忠诚院士是1960年加入的中国共产党,恰值是国家面临经济困难时期,此举显示了王院长无比忠诚于党和人民,情系百姓疾苦,为祖国神经外科的发展和提高,甘于奉献、勇于牺牲的精神,正是有了这种精神,才不顾放射线对身体的摧残,于1965年撰著了我国第一部《脑血管造影术》专著,该著的问世使我国神经外科诊断水平大大缩短了同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文革结束后获全国科技大会奖。
  王忠诚院士虽是知名人物,但在党内始终把自己当作普通党员看待,他尊重党支部做出的决定,参加组织活动,积极支持党支部工作。当有人向他反映意见时,他有时会批评当事人,即使有不同意见,也不当面表态,事后再向支部提出自己的意见,由于他的尊重和支持,研究所党支部的党建工作得到党委的肯定,多次被评为先进党支部。
  "无德不为医""德"是医生必备的品质。医术高明的医学家他们的"德"也是高尚的,如春秋时代的扁鹊,东汉的华佗,隋唐时的孙思秒,明代的李时珍等,他们的医术和医德使人们永远怀念他们。
  王院长在强调医术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医德。他在招收研究生面试时,很看重德的方面。有一年,在面试有一位分数最高的学生时,由于在德方面不够理想,就没被录取。他给新分配的大学生讲的第一课不是讲手术如何做而是讲如何做合格的医生。他81岁时,还给北大和协和的学生讲医德医风报告会。他写的医德医风讲稿获得北京市灵山杯奖。
  王院长在半个多世纪的悬壶济世生涯中挽救了一个又一个濒临生命的患者,填补该领域里一个又一个的空白,是把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实际工作结合最好的人。他医德高尚、技术精湛,受到广大患者和同行的称赞。每当他走进患者身旁行医时,就会给患者带来生的希望,病人把他看做生命的点灯人,像一座雕像,让人们尊敬,如今为了祖国神经外科事业的发展,他呕心沥血,离我们而去了,但却竖起了一座让人们永远怀念的丰碑。
  2012年6月4日中国科学院将 第18593号小行星永久命名为“王忠诚星”。表达了国家和人民对卓越科学家的尊重和爱戴。让我们永远记住王忠诚院士为中国神经外科腾飞,屹立于世界东方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王忠诚院士您永远活人们心中!
  王忠诚院士永垂不巧!